发布作品

登录

陈文胜:以区域品牌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本咨询 2023年03月18日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在2023年新著《中国农业何以强》中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以区域品牌为导向。

农业结构性矛盾实质上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失衡,导致农业供需结构失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这就要求破除制约供给瓶颈,畅通农业供需通道,以制度变革释放改革红利,激活市场活力、要素活力、主体活力,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使农业供给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中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农民和基层的积极性。

(一)

推进农业的政策从注重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品牌转型shi-ye-toutiao.cn

长期以来,为了确保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政府特别注重农产品规模和数量,在政府工作目标中,在农业发展政策中,都是以规模和数量为导向,而且按照价格确定产值增加了多少、农民增收了多少,至于这些农产品卖不卖得去,就没人去过问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优结构、增效益,国家农业政策就必须从注重规模、数量向注重品牌、质量转型,突出将具有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以各地的农业生态资源禀赋为依据,明确国家和地方的生产力布局,以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以区域品牌为导向,优化农业总体结构,也就是优化区域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以区域品牌为指南针,明确哪些地方适合生产什么,哪些地方不适合生产什么,进行农业发展布局的战略重构。比如对于一个县而言,打造什么样的区域品牌产品,就需要深入的论证,对独特的生态资源包括土壤的元素含量、空气元素成分、纬度、湿度、光照时间等构成进行分析,哪些元素是独有的。经过这些客观而严密的论证之后,布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会是区域品牌,而且还将是高端品牌。农业发展规划就应通过这些论证来确定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品种布局,农业发展政策就应根据这些论证的结果以及市场效果予以支持。那些不适合生产的、品质低下的,特别是那些影响甚至危及健康的农产品,就要毫不犹豫地调整,之前所有相关支持政策就要应当停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大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相当长时间以来,为解决农产品总量不足的矛盾,农业支持政策比较重视生产的规模和产量,而对农产品质量和结构的重视相对不够。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原先一些大规模生产的农产品已经卖不上价钱,甚至出现积压滞销。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农业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应顺应居民食品消费升级趋势,把品质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农业生态服务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二)

从农产品均等政策支持转变为依照品质差别政策支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是如何淘汰劣质产品,激励优质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因此,农业政策为此要发出明确无误的信号,形成有力的政策导向,不能再继续实施均等的政策支持,而要按照品质的差别实施差异化政策支持。只有产品的品质合格了,才具备享受政策支持的资格;但如果是品牌产品,特别是那些符合区域资源发展要求的特色区域品牌产品,政府应制定品牌产品政策支持目录并针对性实施保护,以提高市场效益和竞争力。
比如贵州湄潭的茶叶是个很不错的品牌,贵州省就对这个品牌提供政策支持。东北大米很好,就明确纳入品牌产品政策支持目录,以保护生产能力。否则,劣质产品和品牌产品都受到同等的政策支持,本来劣质产品将被市场淘汰,但因为有政策支持就无法淘汰。中国耕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都是稀缺资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用政策支持来保护那些卖不出去的劣质产品继续生产,不仅是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是对市场机制的严重扭曲。
调研发现有一个村,村支部书记的执行能力很强,在上级要求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全面动员农民把整个村全部种上李树,但对当地的土壤、气温等生态环境能不能种李树缺乏考虑。结果生产出来的李子味道很不好,无法卖出全部烂在地里,最后只得把李树全部砍掉。这是按照市场规律,不得不砍掉。但如果是实行政策支持予以保护的话,说不定该村的李子树到今天还会存在。
无数此类事例表明,推进当前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就必须要改变农产品无差别均等支持的政策。

(三)shi-yetoutiao

从奖励“种粮大县”转变为奖励“品牌大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让品牌来保障人民对质量安全的信心”,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以满足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农业早已经不是卖方市场的食品短缺时代了,农产品消费已经步入了品牌时代,是品牌方有市场,是品牌方有效益。
政策支持的种粮大县,主要是因为总产量高,但如果品质不好,国家收购后全部放在仓库卖不出,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局面,结果必然是“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的“三量齐增”,这样的政策需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加以改变。品牌是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只有将对“种粮大县”的奖励转变为对“品牌大县”的奖励,才能真正推动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对农业大县,不再要求数量,其实这个数量也没有办法核实,要着重提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仅要绿色安全,还要经济效益,符合这样要求的“品牌大县”,就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是给予财政奖励,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效应,推动打造更多的区域品牌、产品品牌。
因此,要明确区域分工,全面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严格以“一县一特、一特一片”为农业长期政策的支持依据。规范政府对每个区域种植的品种和相应品质要求,以及限制和限期退出的品种,建立各区域农产品品种与质量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约束机制。以优化区域农产品品种结构为基础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存在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优质农产品同质竞争的老大难问题。

(四)

构建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食-业头条

“贷款难、贷款贵”是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现在的金融体系都市场化了,农业农村的金融市场面广线长,成本高、效益低,发放贷款的风险很大,金融机构的兴趣并不高,即使有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也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就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在省级和县级这个层面发挥财政的撬动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奖补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对于政策性银行,则需要明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从操作层面来看,应支持引导金融资金向品牌大县流动,对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建设,地方政府财政给予贷款担保,金融机构给予政策贷款。这一模式中央已经在推动,很多地方也已经在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面对庞大的农业需求,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需要出台鼓励创新金融工具的相关政策。
农村不是没有钱,而是通过储蓄等形式流入了金融机构,因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而更多地投向了城镇,使金融资本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由此形成对农村的“抽血”,造成农业农村资金短缺的状况难以逆转。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最大瓶颈,如何进一步创新突破,尚需要地方进行深入探索。

(五)

推进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取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shiye-toutiao

确保农民收入增长,是农业农村政策的底线之一,但怎么建立农民收入的增长机制?目前有直接作用的政策措施较少。从农民收入结构看,2020年,在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中,工资性收入占40.1%,经营性净收入占35.5%,财产性净收入2.4%,转移性净收入21.4%,而同年度城镇居民的财产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10.7%。其中农民财产性净收入所占比重过小是影响收入总水平总量和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显然,把农业作为收入增长的主体部分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的利润低于社会的平均利润,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为2.50:1,城乡差距在居民收入上的表现依然突出。在城乡比较中,就能知道农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部分。也只有在城乡比较中,才能明确怎样建立农民收入的增长机制。对于当前的农民而言,只有当财产性收益能够成为收入来源的时候,才可能成为收入增长的主体部分。实际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要求,以此缩短城乡差距,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如果这个改革不能得到切实推进,农民的收入增长机制,就会成为一个永远无解的题。

(六)

构建以耕地全面管护为重点的生态补偿与治理机制食业-头条

土壤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生命线,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而土地的质量决定着农产品的品质,没有肥沃与健康的土壤就没有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农产品,也就会危及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有19.4%的耕地受到污染,其中中度和重度的占2.9%。”“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就要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
因此,要全面监管耕地,特别是亟待建立起生态补偿与治理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一方面要加快对污染耕地的治理,另一方面更要防止对土地新的污染。现在农村的生活垃圾,已经日益成为农村生态危机的源头。一些地方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就是拖到山上埋了,很容易污染到地下水,水源和土地污染问题很快就会显现出来。其实有很多很好的政策,只是未能有效执行,比如禁塑令等禁限一次性产品使用的政策,像一阵风一样,执行得来无影去无踪。如果当初动真格执行,中国的生态环境可能远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耕地金属含量超标与土壤酸化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但这个治理的成本怎么分摊?是省政府负责,还是中央政府负责,还是各级分摊?但不管怎么分摊,都不应该由农民来承担。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如果什么都不允许发展,什么都禁止开发,而诸如生态公益林等生态补偿的钱又仅那么一点点,那么农民就没办法发展了。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补偿农民的利益,这个地方的生态最终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做这件事,要摸清底数,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不能影响农民就业和收入。”因此,加强耕地的全面管护,必须建立在保障农民合理利益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七)shiyetou-tiao.cn

建立区域品牌建设的粮食收储制度与法律保护体系食业-头条

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建设,必须加快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现在国家储备粮食的收购,不管品质等级,不管地域差异,都集中收储在一起,这对储备粮食的合理利用十分不利,也对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品牌打造形成制约。如果收储制度不改革,国家储备的粮食除作为饲料或是工业用途外,就只有库存了。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分级分类的粮食收储制度。
同时,要加强农业品牌的法律保护,比如湖南的宁乡花猪肉,现在已经是区域品牌了,但有人假冒宁乡花猪肉品牌怎么办?农产品产地以次充好,将非品牌产品假冒品牌产品销售怎么办?诸如“五常大米”之类的假冒事件,怎么去追究法律责任?如果不正本清源,中国的品牌建设必然难以推进。因此,要建立区域品牌的法律保护体系,怎么样保护,怎么样追究责任,都应形成明确规范。
湖南有个县的柑橘,本来已经成为一个享有盛誉的区域品牌,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可在发展中,盲目扩大品牌区域范围,周边几个县的柑橘全部以这个品牌来销售,导致该品牌柑橘的整体品质不断下降,结果这个县的品牌就被市场淘汰了。因此,品牌保护事关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国家没有立法,可以尝试通过制定地方法规来进行保护。
文章来源:摘自《中国农业何以强》(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年版)第72-80页

食业-头条

阅读3829

本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食业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163.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163.com

好文章,值得鼓励

好文章,值得分享

相关文章

用户
反馈
APP下载
云交会